人类历史上曾经历了一个以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阶段,即青铜时代。而青铜时代及其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。中国青铜器是中国夏、商、周时期的文化与科技的代表,制作精美,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,代表着中国五千多年的青铜器制造技术与文化。中国的青铜器有礼器、乐器、酒器等类别,比较著名的有西周宣王年间的毛公鼎、商代的四羊方尊、商代后期的后母戊鼎等。
这些文物能流传下来并非一帆风顺,在抗日战争时期,为了防止大鼎被日军抢走,村民只好把花了三个晚上才挖出地面的后母戊鼎重新掩埋起来;四羊方尊在迁移的过程中,不幸中弹被炸成十余块;毛公鼎先是逃过日军的掳劫,后被巨商赎出,才不至于流落他乡......
被挖出后又重新掩埋的后母戊鼎(图片来自互联网)
青铜文化,是我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。青铜文物,是研究这一以青铜制造为特征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科技和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,因此,做好青铜文物的保护既紧迫又重要。
青铜是铜与锡或铅按一定比例熔铸而成的合金,以铜为主,颜色呈青色,故称青铜。大部分的青铜器在埋藏于地下时接触到氯化物,由于氯离子半径小,很容易穿透水膜而与铜发生作用,但因为在长期埋藏的过程中,处于一种比较稳定的环境,其腐蚀过程趋于平衡。而出土之后这种平衡被破坏,因此在新的环境中又与氧气、水、二氧化碳等产生化学反应,形成了黑色的氧化铜、红色的氧化亚铜、白色的氯铜矿等不同色彩的腐蚀层。这样的化学反应若周而复始,使得青铜器的腐蚀产物不断扩展、深入,直到器物溃烂、穿孔,这就被称为“青铜病”。
损坏文物且影响美观的青铜锈蚀(图片来自互联网)
因此,在青铜文物出土后,经过专业文物修复技术对其进行去锈,是健康保存的前提和基础。然而这种文物修复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,它既要还原文物的面貌,又要防止在修复过程中对它造成新的伤害。那么在青铜文物经过专业修复之后,如何提升它在最佳状态下的收藏和展示效果,把修复工作的成果最大化,就成为文博从业者需要面对的问题。对此,博信文博科技(简称“博信”)站在青铜器文物保护原理即除氯、防氧、防潮的基础上,全定制化研发生产制造一系列专业文博展柜,为青铜文物营造一个高密封性、恒温恒湿的展柜微环境,把安全性、耐用性、展示性、美观性、精致性与操作性等技术性能融为一体,让青铜文物得以最好的保护与收藏展示。那么博信文物展柜是如何为青铜文物打造一个安全空间,让它在新时代下焕发光彩?
由于青铜器文物通常是由铜、锡、铅等重金属混合而成的制品,所以与纸质、木质、丝织品等类型的文物相比,它更考验展柜的承载力。博信文物展柜采用宝铜等专业的特型品牌材料焊接成型,对底座的承载力、抗冲击强度、抗压强度参数等方面制定高标准生产工艺要求,确保文物展柜的承载力与牢固性能满足青铜文物长期展示的需要。同时,为了避免青铜器文物在陈列过程中再次遭受腐蚀损坏,博信展柜在确保高密封性的前提下,配置恒温恒湿系统,把展柜内相对湿度控制在40%以下 ,温度控制在18℃~24℃之间,为青铜文物提供一个不间断、有效、温和无突变的温湿控制空间。
另外,考虑到青铜文物表面复杂,抗腐蚀性弱,属敏感类展品,鉴于此,博信文物展柜内采用合适的惰性环保材料纺织品,防腐、防潮、防火、无甲醛释放量,符合绿色环保标准,而针对青铜文物直接接触的托台托架,我们则依据青铜文物大小可选用不同的防震环保材质,如大型青铜文物我们选配环保麻布托台、小巧青铜文物则多选配有机托架,也可根据实际需求考虑选配环保麻布托台呈现,从而为青铜文物提供一个抗腐蚀性相对稳定的安全舒适微环境,有效保护青铜文物免受二次锈蚀。
确保安全的基础上,如何完美地展现出青铜文物造型别致,纹饰精美的特征呢?博信文物展柜则灵活使用聚光、泛光、洗墙等照明效果,为了防止光线过热损坏青铜文物,我们优选功耗小、寿命长、光利用率高、照明效果好的无紫外线辐射的专业冷光源照明设备,把青铜文物特有的质感、纹饰美感、历史厚重感充分地展现出来,增强观赏体验,更好传播国之重器的文化魅力。
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国家,各种出土的文物不仅使中华文化的发展有迹可寻,更重要的是,它们作为我们民族的智慧结晶,所散发出来的文化气息能丰富人们的精神涵养,增强民族认同感。而青铜文物作为国宝之重器,做好对其馆藏保护及精致陈列,使我们更好地传承和了解优秀的中华文化,增强民族自信,打造“文化强国梦”的基石。博信文博科技将继续践行文物保护的使命,通过研发专业、精致、灵活的空间展示载体,让文物的价值得以保护和传承,把国之重器保护发扬光大,不断丰富文物的展陈形式,提高人们对优秀文化的接受程度,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出一份力(部分图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。